-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年輕人比以前更害羞
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3-9-15 00:01
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交流都在網上 共情能力不足 年輕人比以前更害羞
近期,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科研人員發(fā)表在《心理科學》雜志上一項針對806名學生的新研究顯示,相比千禧一代(1981~1996年出生),Z世代這群年輕人的“羞怯”程度更高;且新冠疫情之后尤甚。
中國社會工作者聯(lián)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郝濱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適感或抑制,表現為與人打交道時心慌、出汗、臉紅等生理反應,以及緊張、害怕等心理體驗和回避社交、逃離社交場所等行為表現。社交羞怯者會盡可能避開面對面交流。
研究人員對20年間在同一所大學就讀的不同年代本科生,在相同的年齡段(17~25歲)進行了相同的羞怯測量。結果發(fā)現,與千禧一代相比,新冠疫情大流行前(2018~2019年)和大流行期間(2020年)年輕人的平均羞怯程度都較高,新冠期間組的羞怯程度高于新冠流行前。
隨著時間推移,人們在社交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害羞。研究人員指出,技術創(chuàng)新帶來的社會環(huán)境變化,使得青少年在成長期的面對面社會互動減少,經驗的缺乏又促使他們越來越避免“面談”,由此可能帶來社會孤立、社會抑制等。當然,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,現在大眾不再認為羞怯、內向是不好的表現,今天的大學生可能會比前幾代人更愿意承認自己不愿意社交、害怕面對面互動等。
郝濱表示,現在的年輕人確實更習慣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線上互動,不樂于線下碰面。這種交流方式和行為特點受技術、文化影響。千禧一代在年輕時僅限使用簡單的社交工具,如電子郵件和電話、QQ等;Z世代則從出生起就處于智能手機、社交媒體廣泛應用的環(huán)境中。眾多互聯(lián)網平臺的發(fā)展,在便利聯(lián)系、拓寬視野和共享資源的同時,也減少了面對面交流,影響年輕人對社交情景的感知、觀察與理解能力,可能妨礙了共情能力的發(fā)展,阻礙社交技能的提升。由此導致一部分年輕人在現實社交中感到不適、緊張,表現出害怕、羞怯,存在明顯的拘謹、退縮,甚至回避一切線下社交。此外,新冠疫情中實施社交限制、旅行隔離等措施,加上人們仍對潛在感染風險有擔憂,都加劇了避免線下交流的行為。
一代比一代更羞怯,雖是適應時代背景,但這種現象的隱憂不可不重視。生活在社會中,與人打交道是必備技能,若在面對他人時過度羞怯,會妨礙正常交往、阻礙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建立,進而影響工作、學習、戀愛等方方面面。郝濱認為,面對面交流的諸多益處是在線互動無法取代的,包括促進自我感知和認識、提高共情能力、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等。因此,建議害怕見人、過分逃避社交的年輕人要試著改變這個狀態(tài),可采取一些方式增加現實交流機會和提升社交能力:
比如有意識地多參加家庭、學校、單位、朋友間組織的聚會,不要一刀切地拒絕一切面對面互動;人多感到拘謹時,可以以主動傾聽和尊重別人觀點為主,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說出驚人的發(fā)言,等熟悉了環(huán)境再慢慢表達;注意觀察他人的言語和反應,根據氣氛適度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,其實只要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,就不會因為過分在意自己的表現而緊張。實在無法改善時,不妨請教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師,學習應對社交焦慮、恐懼的方法,減輕社交羞怯感,增加參與社交活動的愿望和動力。
受訪專家:
中國社會工作者聯(lián)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 郝 濱
本報記者 張 健《生命時報》 2023-08-25 第1731期 第15版
近期,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科研人員發(fā)表在《心理科學》雜志上一項針對806名學生的新研究顯示,相比千禧一代(1981~1996年出生),Z世代這群年輕人的“羞怯”程度更高;且新冠疫情之后尤甚。
中國社會工作者聯(lián)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郝濱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適感或抑制,表現為與人打交道時心慌、出汗、臉紅等生理反應,以及緊張、害怕等心理體驗和回避社交、逃離社交場所等行為表現。社交羞怯者會盡可能避開面對面交流。
研究人員對20年間在同一所大學就讀的不同年代本科生,在相同的年齡段(17~25歲)進行了相同的羞怯測量。結果發(fā)現,與千禧一代相比,新冠疫情大流行前(2018~2019年)和大流行期間(2020年)年輕人的平均羞怯程度都較高,新冠期間組的羞怯程度高于新冠流行前。
隨著時間推移,人們在社交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害羞。研究人員指出,技術創(chuàng)新帶來的社會環(huán)境變化,使得青少年在成長期的面對面社會互動減少,經驗的缺乏又促使他們越來越避免“面談”,由此可能帶來社會孤立、社會抑制等。當然,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,現在大眾不再認為羞怯、內向是不好的表現,今天的大學生可能會比前幾代人更愿意承認自己不愿意社交、害怕面對面互動等。
郝濱表示,現在的年輕人確實更習慣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線上互動,不樂于線下碰面。這種交流方式和行為特點受技術、文化影響。千禧一代在年輕時僅限使用簡單的社交工具,如電子郵件和電話、QQ等;Z世代則從出生起就處于智能手機、社交媒體廣泛應用的環(huán)境中。眾多互聯(lián)網平臺的發(fā)展,在便利聯(lián)系、拓寬視野和共享資源的同時,也減少了面對面交流,影響年輕人對社交情景的感知、觀察與理解能力,可能妨礙了共情能力的發(fā)展,阻礙社交技能的提升。由此導致一部分年輕人在現實社交中感到不適、緊張,表現出害怕、羞怯,存在明顯的拘謹、退縮,甚至回避一切線下社交。此外,新冠疫情中實施社交限制、旅行隔離等措施,加上人們仍對潛在感染風險有擔憂,都加劇了避免線下交流的行為。
一代比一代更羞怯,雖是適應時代背景,但這種現象的隱憂不可不重視。生活在社會中,與人打交道是必備技能,若在面對他人時過度羞怯,會妨礙正常交往、阻礙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建立,進而影響工作、學習、戀愛等方方面面。郝濱認為,面對面交流的諸多益處是在線互動無法取代的,包括促進自我感知和認識、提高共情能力、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等。因此,建議害怕見人、過分逃避社交的年輕人要試著改變這個狀態(tài),可采取一些方式增加現實交流機會和提升社交能力:
比如有意識地多參加家庭、學校、單位、朋友間組織的聚會,不要一刀切地拒絕一切面對面互動;人多感到拘謹時,可以以主動傾聽和尊重別人觀點為主,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說出驚人的發(fā)言,等熟悉了環(huán)境再慢慢表達;注意觀察他人的言語和反應,根據氣氛適度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,其實只要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,就不會因為過分在意自己的表現而緊張。實在無法改善時,不妨請教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師,學習應對社交焦慮、恐懼的方法,減輕社交羞怯感,增加參與社交活動的愿望和動力。
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>>
- [事件]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(yī)04-12
- [事件]放低語速有技巧04-12
- [事件]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(fā)怒04-12
- [事件]“先菜后飯”并非人人適合04-11
- [事件]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-11
- [事件]豆豉是天然味精04-11
- [事件]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-10
- [事件]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-10
最新文章
- [事件]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(yī)04-12
- [事件]放低語速有技巧04-12
- [事件]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(fā)怒04-12
- [事件]“先菜后飯”并非人人適合04-11
- [事件]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-11
- [事件]豆豉是天然味精04-11
- [事件]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-10
- [事件]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-10